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

同性家庭長大的孩子表現較差?科學上尚缺乏具說服力的研究。


圖片取自文中引用的哥倫比亞法學院文章網站1

在同性和異性家庭撫養長大下的孩童表現是否有差異,一直是社會大眾在婚姻平權議題心繫的一個關鍵點。原因很簡單,孩子們的心理健康、表現與家庭的健全息息相關。雖然多數研究顯示在兩種家庭底下成長的孩子,表現上沒有顯著的差異,但還是有少數的研究結果不支持這樣的觀點。這裡我們簡單討論這些差異可能的來源。

在2015年一篇由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整理的文章1(以下簡稱哥文)裡,作者收集了78篇比較由同性家庭和異性家庭撫養長大的孩童,身心健康的差異。其中74篇指出這兩種家庭撫養長大的孩童在表現上並沒有差異。文中並認為這74篇文章即使有些缺點,包括樣本過小、缺乏控制組等等,已經足以形成科學界的共識。問題是,在這74篇之外,4篇顯示同性家庭的小朋友表現比較差的文章呢?

舉例來說,其中一篇文章2 指出,同性家庭撫養的孩童,其情緒問題較異性家庭撫養的孩童嚴重。但如果我們細讀其方法論,對於同性家庭的選取包含了「其他形式婚姻」(27.3%) 與「未結婚」 (72.7%),前者包括繼親家庭等等 (step-families)。這裡包含了兩個重要的訊息,第一,「其他形式婚姻」裡包含有孩童的原生家庭是異性家庭,只是在原家庭破碎之後,轉由同性家庭撫養。第二,大部分的同志家庭沒有婚姻關係。

這樣的選取方式使得研究的結果難以判讀,一方面「其他形式婚姻」裡有嚴重的混淆變項 (confounding factor)。例如這個類別的孩童們可能經歷過原生家庭失和,而這個因素已被認為是個嚴重的壓力因子,影響孩童表現3。在哥文裡也有提到這點,認為這四個研究將這個分類納入同性家庭是種誤導4。因為這些孩童實際上是由異性戀撫養長大,而在原生家庭破碎之後,轉由同性家庭撫養,並非由同一對同性伴侶在穩定長期的關係下撫養長大。相反地,這些研究中選取的異性家庭則是伴侶關係長期穩定、結婚的異性戀伴侶。因此,文章得出的結果,可能是由「是否經歷過家庭失和」這個因素決定。

另外,存在「婚姻關係」與否,會不會是這些論文發現孩童表現較差的原因之一?在美國特定的州,未結婚的伴侶擁有領養小孩的權利,例如紐約州5。比較乾淨正確的分析方式會是:比較在這些州裡,「未結婚」的同性家庭與「未結婚」的異性家庭,其撫養長大的小孩有沒有表現上的差異。

因此,這四篇文章在選取同志家庭上的缺陷,使得「由同性家庭撫養的孩童表現較差」的結論難以成立。事實上,在美國曼菲斯大學諮商、教育心理學系的楊佳蓁助理教授不久前的文章裡也有提到這個問題6。這四篇論文中的其中一篇7甚至引起其同屬德州大學體系的同事,家庭社會學家 Debra Umberson 跳出來指責這樣的統計抽樣具有目的性、是糟糕的科學 (bad science)8。正如同婚姻平權運動裡的一句標語「法律不應為偏見服務」9,科學家也不應在偏見前折腰。身為科學家,當然可以有自己服膺的理論和假設,但在證明這些理論和假設的過程裡,正直誠信仍然是科學能一直長久走下去的最低標準。

參考資料
1. http://whatweknow.law.columbia.edu/topics/lgbt-equality/what-does-the-scholarly-research-say-about-the-wellbeing-of-children-with-gay-or-lesbian-parents/#againsttopic

2. Sullins, D. P. (2015). Emotional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with same-sex parents: Difference by definition.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, Society & Behavioural Science. 7(2), 99-120, 2015

3. Amato, P. R., & Keith, B. (1991). Parental divorce and the well-being of children: a meta-analysis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110, 26–46.

4. “The result was a family that endured added stress and often disruption or family breakup. Including such children among those labeled as having been “raised by same-sex parents” is so misleading as to be inaccurate, since these children were generally raised by opposite-sex families and only later, after a family disruption, did they live in households with one or more gay parent(s), and only rarely did two parents of the same sex, in a stable, long-term relationship, actually raise the children together.”

5. http://assembly.state.ny.us/mem/Michael-G-DenDekker/story/47865/

6. https://www.twreporter.org/a/opinion-homofamily-children

7. Regnerus, M. (2012). How different are the adult children of parents who have same-sex relationships? Findings from the New Family Structures Study. Social science research, 41(4), 752-770.

8. http://www.huffingtonpost.com/debra-umberson/texas-professors-gay-research_b_1628988.html

9. 出自於多年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書,近期也再次被的麻薩諸賽州最高法院引用 ”Private biases may be outside the reach of the law, but the law cannot, directly or indirectly, give them effect.” 法律白話文網站上有這次麻州關於同性婚姻爭議、簡單好讀的判決理路:https://popularintllaw.wordpress.com/2014/12/21/gaymarriage3-2/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